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,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,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!
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解決問題,別管大白鯊:60個真實故事,教你用違反常理的方法解決難題!!!




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

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







解決問題,別管大白鯊:60個真實故事,教你用違反常理的方法解決難題

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解決問題,別管大白鯊:60個真實故事,教你用違反常理的方法解決難題》






    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,

    竟然是「盡量不要理會問題」!

    這是怎麼一回事?

    《大白鯊》電影之所以成功,竟因盡量不讓主角(大白鯊)上鏡頭?!

    鑿隧道鋪鐵路,遇上止不住的泉水,解決之道竟是讓泉水繼續流?!

    全球反毒最成功的國家,是索性把吸毒除罪化?!

    越違反常理,竟然越能漂亮解決問題??

    遇見「難題」,大部分人會投注時間心力,好好研究問題、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--而這卻也是大家「無法」圓滿解決問題的原因。

    史匹柏導演在拍攝《大白鯊》時,身為主角的大白鯊道具,不僅表情不生動還常故障。史匹柏解決這難題的方法,不是努力讓大白鯊動起來,反而乾脆把它放下。「這是驚悚片,不是怪獸片。」於是,他大膽刪去大白鯊的鏡頭,改用配樂加強營造懸疑氣氛,使得這部幾乎沒有大白鯊畫面的《大白鯊》電影,成為影史驚悚片經典。

    人在解決問題上,常會犯許多慣性思考的盲點,作者舉出驚人的事實包含:

    ◎ 因缺人而延誤的專案,增加人手,反而會讓進度更落後。

    ◎ 提供獎賞誘因,並不會讓孩子或員工表現更好。

    ◎專注在問題上的思考法,會讓失敗率提高十七倍!

    ◎緊盯著問題,就如直視太陽,會讓你看不見其他東西,更別說找到解決方案。

    本書運用數十個真實故事,讓我們清楚看見,哪些慣性會妨礙人解決問題,以及培養特定思維習慣如:「不罣礙問題」、「站在對立面思考」、「讓想像力運作」等等,能使你遇見再難的問題,都能輕鬆脫困。這些故事個個精采,不僅提供新的思維、洞見,還十分激勵人心。

    ●案例分享一:幫窮人脫困的社工人員

    社工人員米勒長年從事貧困家庭扶助工作,他看見傳統社工做法總是效果不彰。米勒心想,會想要救濟、給予,是因為只看到他們缺乏的;但這些人能在困境中生存,內心比誰都堅毅,不如看看「他們能做什麼」。於是他不再假設窮人匱乏、無知,反而把他們組織起來,引導他們說出夢想,並定期聚會彼此幫忙對方完成目標,於是許多家庭開始收入漸增、有人做了小生意......米勒僅花了很少的津貼,卻讓無數貧窮家庭成功脫困。

    ●案例分享二:靠想像力打贏勝仗的雜牌軍

    一位軍事將領,面臨大敵,兩處戰場同時開打需要龐大軍隊,但士兵與武器都不夠。但他而不把焦點放在憂慮「資源不夠」,而全力構思如何「創造軍容」。於是他找來一群設計系學生與電影演員,設計出假的坦克、吉普放在地面,故意讓敵人偵查機看見;讓兩輛卡車不斷在小鎮兜圈子,搭配播放引擎與機甲音效,塑造出一百輛運輸車的效果......這支不專業的雜牌軍,最後贏得勝利,挽救了一萬名受困士兵的生命。

    ●案例分享三:解開誤會心結的姊弟

    威爾與姊姊從小相依為命長大,情感親密。到了父親晚年生病需要照護,姊弟兩人因為照料工作的壓力以及種種生活瑣事,起了口角衝突,針鋒相對,但兩人心裡都不好受。後來,威爾突然因為工作變動,無法繼續看顧,交由姊姊一人負責。出乎意料的,這樣的隔絕、冷靜下來,反而讓兩人獲得療癒、找回初心,誤會冰釋解開心結。















      {媒體盛讚}

      「作者運用有趣的軼事輔以數據資料,支撐其理論說明:當我們聚焦在問題上,會受困在其中,更難以解決它。」--《華盛頓郵報》

      「這新穎又熱切的解決問題新思維,將鼓舞讀者敞開心胸,獲得新契機。」--《出版人週刊》

      「未來你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。」--《土爾沙書評》

      「尼凡這本書,探索了何謂打破框架思考,我們如何面對問題、看待自己,以及如何對挑戰帶來的艱辛處之泰然。他沒有提供特定解答,不過卻為更妥善的思考,獻上銳利的工具。」--《自我覺醒報》

      {執行長推薦}

      「大衛.尼凡會幫助你想得多一點,恐慌少一點,夢想大一點,並且獲得最後勝利。」--鮑伯.丹辛格,赫茲報業集團前任執行長

      「這本書描繪了打破慣性思維的威力,以及突破常見瓶頸走向成功的方法。它告訴我們,另類作法,往往比慣性的睿智更有用。」--戈登.貝斯恩,美國大陸航空前任執行長兼總裁

      {暢銷作家力挺}

      「大衛.尼凡又做到了--一本精簡、好讀、有樂趣、發人深省又激勵人心的書,適合所有面臨問題的人......我在其中找到了面對人生道途顛簸的方法,你也能找到。」--哈爾.厄本,《那些人生最大的功課》作者

      「你的白旗可以收起來了,因為讀完本書,你不再需要對任何問題投降。」--史帝芬.波蘭,《開除你的老闆》作者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      大衛.尼凡(David Niven)

     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與社會學者。他最擅長的是將權威學術研究的發現,轉成實用的建議,讓每個人日常生活都能應用。他是「100個祕密」系列叢書暢銷作家,系列目前包含《100個人際關係的秘密》(The 100 Simple Secrets of Great Relationships)和《100個實現成功人生的簡單技巧》(The 100 Simple Secrets of Successful People)等7本,此系列在美國銷售逾百萬冊,並翻譯成30多國語言,影響遍及全球。他的文章散見著名報章雜誌如《今日美國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讀者文摘》等。









    • 譯者介紹





      章澤儀

      畢業於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,曾任職於出版社、網路科技公司與廣告代理商。現為英日中通譯。近期譯著有《眾神的學校》、《Keroro軍曹》漫畫,以及手塚治虫系列作品、吉卜力動畫系列美術書、《詐欺獵人》漫畫等等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解決問題,別管大白鯊:60個真實故事,教你用違反常理的方法解決難題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


    • 引言:故障的大白鯊,是問題,還是恩賜?

      第一章:想像中的菲力浦,以及問題中的問題

      問題不管多龐大,都別成為思考焦點,不然它本身會變成絆腳石。

      第二章:人、沼澤人,以及生存問題

      心理學家發現,人傾向偵測尋找危險、負面的訊息,這慣性會局限創造力,阻礙我們尋求解答。

      第三章:掌控與找碴的問題

      找到問題,會讓人有價值感,努力行動會讓人產生力量。這些看似正面,卻是最有害的誘惑。

      第四章:不夠努力不准回家,以及各種使勁幫倒忙的啟示

      專注問題,過度努力,會讓問題變大,人變渺小,帶來挫折感與反效果。

      第五章:搭上前往阿比林的公車

      群體往往思維箝制更大、靈活動更差,盲目相信團隊力量,讓人不斷經歷一加一小於二的挫敗。

      第六章:「永遠都對」何錯之有?

      一心藉由做事來展現自信心,卻沒考慮事情對錯,自信心就不再是助力,而是阻力。

      第七章:冰島小姐、通緝犯和流浪貓:燒掉初稿的意義

      人傾向維持第一個直覺想法,對改變不安;然而唯有放得下,才能跨越問題,找到更好的進階版方案。

      第八章:知識如牙疼:繞遠路的價值

      最佳解答不是披薩,別要求半小時送達。給自己足夠時間與空間,擴大視線範圍,才能看見絕佳方法。

      第九章:黑暗、柔軟、平滑和緩慢:反向的力量

      危機就是轉機,小人就是貴人。容許對立觀點進來衝撞,才能突破創造力的極限。

      第十章:這響鈴是做什麼用的?自我聆聽的藝術

      面臨重要關頭,獨立的心智,往往能產生正確的行動。關掉群眾雜音,讓內在的智慧浮現。

      結語:你能拿水奈何?

      選擇不把問題當問題看,這問題本身有可能反而變成解答。

      參考文獻



















    作者引言:是問題,還是恩賜?

    年輕導演肩上的壓力始終沒減輕過。

    他燒光了製片公司的錢,也快要把工作同仁的耐性給磨光了。

    每天收工後,他在小螢幕檢視當日拍攝成果,卻越看越糾結。有時一整天的辛勞竟找不出一個可用的畫面。「老實說,我們越看越擔心。」擔任攝影指導的比爾?白特勒回憶道,「真的出問題了。」

    問題的關鍵很簡單:搞不定領銜主演的那位明星。如此而已。演藝界常用的人情手腕──好比金錢、恭維、獻媚安撫──對這位挑大樑的主角而言,竟是一點效果都沒有。

    一天又一天,史蒂芬?史匹柏坐在黑暗中,看著這一日是如何地又浪費了。他正在執導的這部電影,是他和一家大製片公司合作的第一部作品。製片高層的疑慮早就傳進了他的耳朵,他自己也是滿心擔憂,加上製作預算嚴重透支,讓他覺得這恐怕不會是他的第一部主流作品,而是最後一部。

    說得更精確點,要為這位難纏大明星負責的人就是他,因為是他決定要在《大白鯊》這部片子裡起用這隻機器鯊魚,準備把它塑造成海中的凶殘野獸,好把觀眾嚇死的。現在可好了,鯊魚老兄不肯游泳、不肯咬人,甚至連浮上來拍拍水都不肯。

    製片團隊並不是沒盡心。這隻鯊魚──綽號布魯斯,用以紀念史匹柏的律師──其實是一部精密的巨型空氣動力機,用長達四十五公尺的管子連接著水面上平底駁船承載的壓縮機,而且驅動時必定動員大隊人馬:管魚鰭的、管眼睛的、或管嘴巴的。同時,它是由經驗最老道的道具專家所設計──此人最有名的作品,正是《海底兩萬疇》的那隻超大烏賊,影史上公認最駭人的海洋怪物之一。

    不過,像是故意搞笑一樣,這隻鯊魚卻是個失敗。它完工時是在加州的淡水槽測試,接著運到麻薩諸塞州的濱海小鎮,也就是電影的拍攝地,然後海水的腐蝕力就開啟了製片團隊的崩潰時刻。機械鯊魚損壞得越來越嚴重,不聽控制,要動不動的,難得靈光一下來配合拍攝就必定會故障,於是每一天都有哪裡要修、要換零件,或是因斷裂而需要焊接;就連它的人工魚皮都不牢靠,竟然吸水發脹,害它從凶惡的鯊魚變成了一塊超大棉花糖。

    「反正它就是一直壞一直壞一直壞。」該片製作人之一的畢爾?吉摩說道。李察?德雷福斯在片中飾演海洋學家,他清楚記得自己常常站定位了要開拍,然後卻只聽見工作人員的對講機裡不斷傳來「鯊魚沒動靜......鯊魚沒動靜」的驚慌呼叫。

    即使是在鯊魚肯動的日子裡,它也是又慢又吵。「慢到可以讓你爬上岸弄乾身體,先吃個三明治再等它追過來,」《大白鯊》的攝影師米高?查普曼說。

    花了好幾百萬美元,耗費好幾個月,他們找來最好的機械專家,卻只讓史蒂芬?史匹柏看到這部作品殺青的希望越來越渺茫......不過就是一部講鯊魚的電影,偏沒有鯊魚可入戲。

    捧著一條破爛大白鯊,史匹柏眼前的大問題有幾個不漂亮的選項:他可以繼續把可用的資源都耗下去修理它──很有可能就看著自己把錢跟時間一併燒光而片子胎死腹中;或是乾脆扔了它,重新做一條更好的──然後永遠等不到此片重新開拍的機會;他還可以用這條破鯊魚繼續撐下去,裝幾條透明電線或隨便什麼能讓它乖乖配合的道具──接著劇組破產、他被炒魷魚,或是依然拍成一部笑死人的爛電影,將自己的心血和前途推進爛片紀念館供人嘲諷。

    這本書講的是,我們遇到問題時該怎麼做。而研究顯示,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先去鑽研問題本身。我們判斷每件事都先看它是不是問題,用一個名為「限制」的框框來界定可行性;如此多方面檢視問題只得到一個結論,那就是現有的各種可能性都會換來不同形式的失敗。就如同你盯著太陽看便看不到它旁邊的天空,當我們只顧盯著問題看時,也看不見別的東西,更別說是解決方案了。

    史蒂芬?史匹柏就不那麼做。

    儘管劇本一開頭就寫了個鯊魚攻擊泳客的特寫鏡頭,而且分鏡腳本到處都畫著鯊魚的身影,史匹柏卻不執著於這具機器鯊魚的故障問題,反而把它視為重新構思整部作品的契機──他索性來個逆向思考。

    「我當時想:如果是希區考克在這種狀況會怎麼做?」史匹柏解釋,「好,假設這是驚悚片而非怪獸片,那我乾脆就拿海平面來大作文章,我讓你在水裡走路卻看不到腳,腰部以下都看不到。你的腳邊會有什麼?會有你看不到的東西。看不見的,才是真正令人懼怕的。」

    從這個念頭,他見到了解決之道:就拍一部「沒有鯊魚」的鯊魚電影吧。

    史匹柏的這個企圖,是發揮在設定觀眾的視線高度,以及約翰?威廉斯那令人難忘的經典配樂中──於前者,他讓觀眾的視線切齊水平面,一半看到水上,一半看見水面下;於後者,他形容是「擋不住的脅迫之聲」。如此營造出精確、無與倫比的世紀恫嚇。

    鯊魚不再是每個場景的中心。直到影片的第八十二分鐘,才有鯊魚的全身入鏡。「結果,你看見的越少,感受的越多,」史匹柏說,「那就等於是邀請觀眾帶著各式各樣的想像進到影片裡,而他們的想像力促成了這部電影的成功。」

    「在那個當下,他被迫發明出另一種拍攝手法,」李察?德雷福斯懷著敬意說道,「就是『暗示』鯊魚的存在,因此把一部平凡的電影變成偉大作品。」

    此舉奏效,觀眾跟影評人都稱史匹柏是天才導演。評論家法蘭克?瑞奇也讚頌這個創意,說「《大白鯊》裡最駭人的橋段,就是讓你連鯊魚都看不到的那些場景」。觀眾的支持使《大白鯊》的票房打破當時影史紀錄,也讓好萊塢開始重視夏季檔期的票房。此片的名聲歷久愈盛,不只被美國電影學院喻為美國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,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保存為文化財產。

    這是一本有關問題的書,但更重要的,它是一本有關解決之道的書。書中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清楚:假如我們先去找問題,讓問題決定接下來的通盤行動,那我們難免要遭遇失敗,但若能把問題放一邊,直接尋求解決方案,我們就能突破所有的限制。事實上,在大格局、大成就的故事裡,問題的修正往往只是一個小註腳。你知道,後來根本沒人問過史蒂芬?史匹柏當年為何不想辦法換一條更好的鯊魚。

    找方法──看似單純,卻也像是我們面對生命課題時的一種逃避手段。我們所學、所受的教育,心中最原始的衝動,以及需要協助時所尋求的每一項資源,都要我們相信:遇到問題時就該把時間、精力和注意力都放上去,要更努力、更深入核心,並且用全副力氣去對抗它。要是史蒂芬?史匹柏當時這麼做,只怕那鯊魚跟他的電影都直接沉海去了。

    本書有許多真實的人物,面對真實的考驗──藉由這些故事和道理,你會發現,無論你在工作、家庭和人生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,只要願意先找方法而非先死盯著問題瞧,你都有能力解決它。而且,當你這麼做時,問題就不再可怕了。畢竟,就像史蒂芬?史匹柏說的:「鯊魚故障,其實是老天給的禮物。」

















    你是學生,攻讀先進工程。在稍後的班級小考中,教授會要求你們為某項產品畫設計圖。

    摩拳擦掌的你早有準備。不管考題是什麼,你相信自己會有絕佳表現。

    展開考卷,繪圖鉛筆就擺在手邊。

    考題要求你設計一款車用自行車攜帶架,附帶許多要求,重點是便於載卸自行車,攜帶架本身也必須方便車主安裝。

    範例是一款現行的車頂式攜帶架,缺點是操作不便。架身以金屬管構成,橫越車頂以扣住自行車車輪,關鍵就在於車主很難把鐵管固定在車頂上,尤其是位於最中間的管子,除非車主又高又壯,否則既搆不著也使不上力。

    你的設計必須儘量滿足考題的所有要求。限時一個鐘頭。現在開始。

    你想著自行車和汽車,外型和大小尺寸,還有人得抬高自行車才能固定上去。

    你攻讀工程可不是為了做個泛泛之輩。你不滿足於僅僅堪用的設計。你到這兒來就是為了做頂尖工程師。於是你拿起了筆,在紙上畫了起來。

    材質、外觀或取用方式不限,只要不超出考題的設定即可。你試想了幾個不同的角度,振筆揮灑起來。

    但有個意象不停地跑進你的腦中:那個鐵管製車頂架,那個瑕疵品。

    你畫的第一張草圖看起來就長得很像它。第二張也是。再試下去,不知怎的,你的設計就是繞著那個範例打轉──若這位車主在NBA籃球賽打中鋒,大概會對它愛不釋手。

    你所不知的是,就在你試圖修改那個失敗的範例時,隔壁教室裡坐著另一組工程師,同樣要設計一款自行車架。

    唯一的不同是,他們的考題裡不包括那個範例圖,也沒提示他們別把自行車放在車頂的中央。

    時間到。研究員大衛?簡森和史提芬?史密斯比對兩組學生交上來的答案卷,發現極大的差別。看過範例的第一組較少人做出整體設計,更少人有原創性的構想;甚至,他們傾向於把自行車吊在一個沒有人能搆得著的地方。

    不是第二組工程師比較優秀有天分,也不是他們比較懂自行車或攜帶架。只不過,第一組的題目是要求他們去解決問題,結果他們解決不了;第二組則只是單純地被要求去設計他們心目中最棒的自行車架,結果他們做到了。在這個過程中,第二組解決了一個他們根本就沒聽過也沒碰過的問題。

    簡森和史密斯反覆進行這個實驗,更換不同的題目和受測工程師,每次都得到一樣的結果。有一題是為視障者設計一款量杯,明瞭問題何在的工程師逾半數無法解決問題,而另一組是全然不知問題存在的工程師,卻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人完成使命。在另一次實驗中,考題要求兩組受測者設計出可防傾溢的咖啡杯,結果第一組工程師的失敗率,是第二組的十七倍。

    這些受測者都是非常傑出的工程師,具備足夠的知識、天分、技術和經驗,但他們會因不同的目標導引而展現出差異極大的成就。實驗中的第二組完全沒見過問題範例,沒把時間花在問題上,只管放膽用他們原本的才能創造出良好設計。知曉問題範例的第一組只想著要排除那些問題,以至於思緒就此「回不去了」。正如同班?柯提斯專注於失誤時就無法把球打好,這些工程師專注於問題時也無法設計出好東西,但他們仍然持續地那般專注,是因為問題總是特別引人入勝,占據心思,讓人很難去想別的。



    XXX



    清單上有一些字詞要你唸出來。每唸完一個,你要把腦中跟著想到的字詞也講出來;這腦中的字詞只是你對前一個字詞的反應,無所謂對錯,重點只在於你要確實想到並講出來,所以毋須編造,憑直覺即可。

    因此,這並不是測驗,沒有輸贏的問題。現在開始。

    「黑暗。」

    「柔軟。」

    「平滑。」

    「慢。」

    「美。」

    「高。」

    「麻煩。」

    「難。」

    「正義。」

    「光亮。」

    「自由。」

    「苦。」

    「長。」

    「喜。」

    「靜。」

    這張清單上總共有八十五個字彙。

    心理學家對各年齡層的人進行這項字詞聯想與反應的實驗,試圖從中觀察我們的人格與氣質傾向。

    早在艾伯特?羅森堡改良這項實驗之前,大家用另一套方法來測量一個人的創造力,結果並不可靠──他們挑出人不尋常的反應,加總起來,判定選怪字眼越多的人,越有創造力。然而怪字眼也可能意味著那個人本身懂的字彙較多,未必代表發明能力或創造力比較好。

    羅森堡提出的理論是,創意反應是從相對觀念、矛盾的思維和想像的構思能力而來。若一個人能在同時間保有兩個互斥的觀點,他便較可能從多重角度去剖析事物,而這種多變性也會大幅提升他辨識獨特解答的機率。

    在字詞聯想的案例中,羅森堡相信,受測者越常講出完全反義的字彙,就越可能是個富有創造力的人。

    為了測試這項假設,他找來兩組人,一組原本就從事創意工作,另一組則不是,同樣進行上述實驗並比對其反應,結果得到了證實:創意工作者所聯想到的反義詞,比非創意組的要多出百分之二十五,創意人的回答速度也比非創意人快上百分之十二。

    羅森堡再進一步用創意工作的涉入程度,來為同樣背景的受測者分組,例如創意部門的一般職員和居領導職位者,果然發現越是富創意的人,講出反義詞的次數就越多。他甚至收集到十二個諾貝爾獎得主的測試結果──在所有的實驗數據之中,這十二個人講出來的反義詞最多,其反應時間也最短。

    羅森堡也同時發現,這些創意工作者之所以能較快速作出反應,是因為他們早就在腦中將反義詞兩兩歸類成對,答題時幾乎是不假思索,故而大幅縮短了時間。

    在那之後,他又以小說作家、詩人和其他類型的文字工作者作為實驗對象,得到更驚人的發現:這些人可說是重度的創意工作者,他們恆常在腦中設立互斥的論點,習於同時處理抽象與具體,能夠包容衝突,任由對立的意念激盪出新的想法,也往往兼備好與壞、善與惡的信念。說到兩相對立的信念,羅森堡發現作家傾向於給予對等的評價,因而能寫出新意和獨創性。

    羅森堡的研究成果另有一項迷人之處:無論是反義詞的運用或創意力的高下,一概和智商無關。他額外給受測者做了智力測驗,在其中找不出關聯性,接著又去搜集學生的SAT成績,也同樣無法證實得分高的學生就比較擅長於創意思考。

    我們都以為唯獨某些人有特殊技能,能夠想出創意方案,其實不然。只要不自我設限,任何人都能具備創造力,更可培養尋找解決方案的能力。在那八十五個字詞之中,你會答出幾個反義詞?假如你能答出七個以上,那麼你就屬於羅森堡分類下的創意組了。

    問題總是出其不意地蹦到我們的眼前,幾乎擋住全部視野,逼我們不得不去直視它。一如前文所述,在認定問題「無法解決」的同時,假如你願意敞開心門,立刻納入對立的觀點,那麼你不僅能看清問題的全貌,也能保有問題「可以解決」的信念,進而突破新局。事實上,羅森堡發現人若是能接納對立觀念,他的創新思考能力就會越強。

    (精采試閱,摘錄自本書第一章與第九章)









    編/譯者:章澤儀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0*14.8
    頁數:320
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:大衛.尼文




    • 譯者:章澤儀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三采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5/11/6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863424888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



    解決問題,別管大白鯊:60個真實故事,教你用違反常理的方法解決難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絲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